電影《八月 》:一首寫在夏日的無聲詩篇

p2385678965.jpg

53屆金馬獎就在充滿著驚訝的剎那結束,對我而言其中一個驚訝,大概是最佳劇情片的《八月》,那時還沒看過此片,對於殺出重圍拿下最大獎感到驚訝,因此金馬入圍片巡演的時候,就馬上決定買票一探究竟。

其實剛看完《八月》的時候,我仍舊不解《八月》獲獎的原因,直到隔日我看了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電影結束的剎那除了沉浸在那哀傷的故事之中,還突然閃過一個念頭:「原來《八月》的模樣是這樣。」,或許其中的原因來自於,《八月》的英文片名和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一模一樣吧——“The Summer Is Gone”

《八月》像是一首很淡、很淡的詩篇,第一次看有點味如嚼蠟,可是在結束以後反覆咀嚼,就會讓人突然領悟影像所傳達的故事;這感覺就像小時候讀詩,第一遍過去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,在朗誦多次以後,就會慢慢地感知文字間的意義。

那些淡如水的畫面,在已經過了兩個禮拜的現在,我腦海裡還是會飄過主角小雷淡然的眼神,小雷爸爸的憤慨,還有夜裡綻放的曇花。

整片都以黑白畫面處理,或許是為了九零年代的復古感,也或許是為了對比結尾的色彩吧。
故事來自於導演張大磊的兒時,發生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,雖然電影中沒有一望無際的草原,反而像拍攝在南方的小城市。

p2385679007.jpg

沒有太多激昂的情緒,導演處理的非常平淡,平淡到不像在看電影,像是在旁觀一群人的生活,而我們跟著男主角小雷一起旁觀,看著小城因為國家改革而改變;爸爸壯志未酬的憤怒,對於生活的無力,改革以後面對的現實,小雷就只是靜靜地看著,看著小城的變化,觀眾也是。
張大磊導演細膩的用影像堆砌出那個年代的城市影像,整部電影其實一直有股暖流隨著影像流動,可以從小雷身上感受到導演對於家庭、還有對於父親的深刻情感。

p2385678978.jpg

相較於其他幾部入圍的劇情片,《八月》所營造的氛圍,是給觀眾與主角一起的,感受時間的流動,像是一起穿過那個夏日,驚覺時夏日已經結束。
不像是在看電影,像是在看自己的回憶一般,或許這就是《八月》成為黑馬的原因。
而最佳新演員,飾演主角小雷的孔維一,大概就是貴於他並沒有讓觀眾感覺到「演」吧!

我自己覺得導演的整個手法跟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非常相像,就連小雷跟電影中的一個大哥的畫面,都讓我聯想到小四跟Honey,畢竟導演也說台灣新浪潮的導演們影響他許多。

p2385678998.jpg

《八月》的最後,導演向父執輩致敬,也算是對於九零年代的懷念。
對我而言,那年代的人,他們就像在夜裡乍放的曇花,開的悄然無息,卻讓人印象深刻。

 

發佈留言